青少年對電視益智節目的回饋:一個次文化的觀察

作者(中)

黃葳威

中文摘要

「寓教於樂」是一般社教益智節目的製作宗旨,目的在透過娛樂輕鬆的方式傳遞具教育意義的訊息內容,目前的青少年學生對這類節目的觀感如何?本論述是以公視籌委會製播的益智競賽節目「IQ全壘打」為例,藉由邀請青少年學生以及關心青少年的教師、家長舉行焦點團體座談,討論青少年對電視益智節目的回饋。分析結果發現:
1.電視益智節目在青少年生活中的角色有些矛盾,益智節目顧名思義是“增加智慧”、“有益智慧”的節目,然而,受限於益智節目的内容取向一仍以國中或小學高年級教科書內容為大部分,益智節目欲達到拓展青少年思想領域或豐富青少年次文化的理想仍待努力。
2.青少年所希望看到的益智節目内容是「如何生活,而不是「如何考試」,他們有興趣的題材包含:人際溝通、心理輔導、兩性關係、宗教心靈、運動、知識等多元文化的生活素材。
3.青少年喜以其特有的點子、方式表達個人的存在與風格,但因多數青少年不熟悉電視節目製作情形卻好奇電視五光十色的魅力,電視節目製作群應透過服務熱線、有獎徵答、校際合作、節目試播等方式,蒐集青少年的反應意見,修正製播内容。

如果,將這一代的青少年與其他世代的青少年相較,我們可以說:
40年代是宿命的一代
50年代是沈默的一代
60年代是孤獨的一代
70年代是疏離的一代
80年代是空虛的一代(徐建正,民82)
90年代的台灣青少年仍然受到各種壓力、競爭、複雜的人際關係、升學主義的擠壓,但由於現代社會是個日趨寬容的社會,一般較不再用固定不變的標準或規範來限制青少年的活動;身處多元化的社會與傳播媒介環境,90年代的青少年有强烈的自立性和自主性(王會才,民81),可稱為自我的一代。

這一代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強烈,他們較過去的世代更能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且,這一代的青少年次文化具備不斷更新、顛覆的特色(王會才,民81;張景然,民81),適逢國內電子媒介呈現多頻道、多元化、多選擇的節目面貌與內容,這群「我有話要說」的青少年的收視意見,已非簡單的收視率調查數字可以道盡。以青少年為訴求對象的電視節目,須進一步依節目類型來獲知青少年的觀感,切實有助於節目企劃製作(黃葳威,民85)。

事實證明,青少年對於具有聲光影像的電子媒體較感興趣。根據最近一項針對青少年的假日媒體休閒調查(金車教育基金會,民85),現代青少年最喜歡看電視,有百分之七十四的青少年指出電視是其休閒時的最愛,而且大多是每週至少看四小時以上,在各類電視節目中,影片最受青少年喜愛,其次卡通、綜藝類、體育節目。新聞類、教育類的電視節目則較不受青少年青睞,收看比率遠不如連續劇。這反映兩種可能性:青少年將看電視當作一種休閒活動,而青少年所觀看的節目內容也以輕鬆、娛樂性質較高的題材居多。此外,目前以青少年為主要訴求對象的教育類型節目,其內容安排與呈現,顯然不易吸引青少年收看。

從民國60年間的「一分一秒」、「挑戰」到80年代的「強棒出擊」,國內電視益智節目行之有年,益智節目被視為有益智慧成長的教育文化節目,隨著這一代青少年次文化的不同,電視益智節目製播方針應如何符合現在青少年的需求,實為一大挑戰。

所謂回饋,如同一相反的傳播過程,是由接收者傳遞給傳播者,並藉由口語、非口語或兩者並用來進行,其目的在減少歧視,協助傳播者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傳播者評估溝通符號意義的一種過程,傳播者期望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使用接收者生活經驗也能明瞭的符號,傳遞訊息(De Fleur and Ball-Rokeach,1982)。回饋也被視為「一種利用輸出結果來規範與修正反應機制的控制信號」(蔡琰,民84:172)。這些均顯示回饋有助於改善傳播過程或內容,傳播者可由較積極主動的層面善用回饋訊息,來改善傳播訊息的呈現或傳遞方式。因此,回饋是先有訊息輸入,爾後產生接收者對訊息的反應、效果或互動溝通。

國內現有以青少年為主要訴求對象的電視益智節目,其內容與青少年次文化相容或否?青少年對電視益智節目的觀感為何?電視益智節目製播者可提供青少年那些對電視益智節目的回饋管道?

研究者邀集40餘位中學生、關心青少年的家長、教師,探討青少年對電視益智節目的回饋方式與製播意見。回饋在本研究中被界定為對電視益智節目反應或互動溝通,研究者將根據焦點團體蒐集的資料分析以下問題:
1.青少年對電視益智節目的觀感?
2.青少年所希望看到的電視益智節目內容與節目型態?
3.青少年如何向電視媒介表達其對電視益智節目的意見?

本文將討論青少年與次文化的概念,介紹有關青少年次文化的意涵與理論、青少年及傳播媒介的互動,檢視青少年對電視益智節目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