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衛星暨有線電視之發展:政治經濟面之分析

作者(中)

呂郁女

中文摘要

根據美國廣播電視界領袖對1994年廣電事業發展趨勢的分析,中國大陸是廣播電視未來最大的市場之一。西方傳播媒體集團為了亞洲衛星及有線電視廣大的市場,已展開了爭奪戰。在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日益市場化的時候,再加上其先進的衛星發射和製造技術,中共衛星及有線電視的發展近況就成為十分值得探討的議題,亦是本文的分析的焦點。

狄佛勒和鮑爾洛基兩位教授提出了媒體與其它社會系統的相互依賴關係。單就媒體本身的發展而言,他們認為媒體特別倚重政治和經濟這兩個系統的資源,來達成其目標。從另一個角度觀之,即令在第三世界國家,媒體的發展以及新媒體的引入皆無法擺脫政治與經濟因素的干預。在發展的初期,政治上的權宜行事往往決定開發中國家媒體的變化,而經濟發展的考量較少;但隨著時間的演進,經濟因素愈趨重要。有鑒於此,本文將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探討在不同時期中共衛星暨有線電視的發展軌跡,特別比較毛澤東與鄧小平時期的差異。

從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之後,中國大陸就進入毛澤東主政時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1976年毛去世為止,毛一再強調的是政治掛帥。而初期中共衛星事業的開端就是依循著毛路線,以自己的力量為主進行各項發展方案。中共開始發展有線電視也是著眼於安定社會、穩定政治的目標。

1978年中共11屆3中全會標誌著鄧小平時代的來臨。鄧小平主政時期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務實政策,重視物質刺激、規章制度、專家與國外技術設備對生產的作用。鄧小平的務實政策對中國大陸衛星發展做了調整,開始注重應用發展,在建立及經營一個可靠的衛星廣播系統。中共的有線電視的發展趨勢,它正從大城市逐漸向中小城市,甚至向農村集鎮發展;從大型工礦企業擴展向事業單位;從單一電視向電視、廣播和多種業務相結合的綜合業務發展;從公用天線電視接收系統向有線電視廣播系統發展。無論如何,衛星與有線電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廣電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對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有很大的影響潛能。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大陸政治氣候變,這對衛星暨有線電視事業產生負面的影響。雖然近中共提出維護主權的理由來強力規範之,但是在商業利益仍將是電視賴以生存的骨幹下,衛星暨有線電視的前景仍是可以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