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本期刊載的四篇論文,乃就媒體整合、文化勞動的國際分工與全球化、媒介經營管理等關鍵概念,分別提出頗具前瞻性的研究創見,在此先向四篇論文的作者與研究團隊致敬。
第一篇〈紀實娛樂節目之全球在地化歷程—以探索頻道在台灣為例〉,就學理而言,具體證明全球化或全球在地化現象,並不存在著單一模式,或者是一個同質化的過程。跨國媒體集團要進入任何一個國家的本土市場,其實必須搭配各種細膩且具有相當彈性的策略,才能奏效。兩位作者的研究,就在於描繪「探索」頻道集團如何在台灣完成在地化過程,從而在台灣媒體市場勝出。透過資料收集與關鍵人士深訪等方式,他們提出五點研究結論,頗具啟發性。簡言之,他們發現,跨國媒體集團與本地市場的謀合關係,仍以經濟利益為主導,且決策權主要來自境外的總部;即便與本地媒體合製節目,這些產品仍被期待推廣至區域市場與全球市場,而非僅為「本土化」節目。因此,就探索頻道集團個案分析可以得知,「在地化」可能只是一個因地制宜的措施,其目的仍在於追求跨國集團的最大利益化。
第二篇論文〈策略聯盟與媒體組織資源運用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廣播電台為例〉,研究對象為傳統媒體——廣播電台,三位作者並不認為關於廣播電台的研究已充足完整,相反的,他們主張,面臨傳播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突破,廣播電台更需要進行策略聯盟,方能存活與擴張市場。他們透過深度訪談與量化資料分析,得知不同功率的電台有著不同的考量,尤其是在異業聯盟或與新興媒體產業合作的決策方面,常常會導致聯盟成敗與否的結果。本研究使用資源互補觀點檢視了一百多則的策略聯盟事件,基本上符合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發現,然而作者們同時強調,對台灣廣播電台進行研究,仍須把華人儒家文化因素納入考慮,也就是人際關係與人情,方能更精確地描繪現況。
前面提到,第二篇論文的作者們認為,關於國內廣播電台的研究方向,多以企業經營為主,有所偏頗,所以他們要另闢蹊徑。到了第三篇論文〈從社會企業的角度檢視公廣集團的困境與挑戰—一個整合性論點的提出〉,因為研究對象轉為公廣集團,作者在此主張,過去的研究過份注重政策法規與媒體公共化等面向,本篇研究則改採用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的觀點,從另一個視角檢視與分析公廣集團的困境與挑戰。本文結論為公廣集團提出不少改善建議,包括公廣集團的自我定位、員工參與與管理、以及組織營運策略等,或可解決存在許久的內部紛爭以及外界的觀感。
最後一篇〈有線電視系統經營區擴大是否增加跨區競爭的可能?〉也在與第一篇論文對話: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與廣播電台一樣,同樣面對媒體整合與數位化的壓力,因此不得不調整營運策略。作者以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做為研究源起,開始展開研究。透過資料收集與相關人士訪談(深訪成為本期四篇論文共同的研究取徑),作者發現,主管機關有意擴大與合併經營區,並不見得是系統業者最迫切的需求,反而會加速有線電視系統集團化的現象。本文因此主張,主管機關更應該做的,是協助新科技產業(如:MOD)進入這個市場,消費者才真正有多元選擇的可能。
本期在刊末介紹幾本近一年來出版的傳播論著專書,涵蓋台灣與大陸學者的作品,以及來自國外的譯著。此舉僅為了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讀者對這些新書的關注與興趣。在選取書籍的過程中,因為資訊不足,自然有所遺漏,謹在此致歉,並期盼讀者能夠時時告知這類的資訊,以達學術交流的目的。
陳儒修
2009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