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
趙雅麗
關鍵字(中)
視障者、電視卡通、口述影像、電視理解策略、基模與認知系統
中文摘要
本研究藉由實驗調查法,針對台北與台中啟明學校之視障生,進行公共電視卡通影片口述影像版之理解效果測試,主要目的是探討在有、無口述影像協助下,視障生對卡通此一特殊表現型態節目之理解效果上的差異,以及理解效果與個人變項以及媒介使用行為間之相關性。
本研究發現,由於卡通情節簡單、聲音訊息豐富,因此,在接收卡通影片時,視障者可由聲音訊息獲得對部分情節的理解,但「聲音線索」或聲音訊息是否能被視障者有效的接收,仍需倚賴其他影像線索是否完整等因素,此正是口述影像之敘述所提供的協助。
在節目觀賞的理解認知行為上,「無口述影像」時,視障生多使用較屬於「心像編碼」的意義連結模式與資訊組織策略,並與其收看「兒童節目」、「綜藝節目」的行為相關;相對的,「有口述影像」時,視障生則會轉而使用「命題編碼」的資訊處理方式與理解機制,並與其「電視影集」、「連續劇」之收視行為相關。此外,本文也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與視障生的「影片識讀」能力間呈現顯著負相關。
因此,本文以為如何確實掌握視障生的影片理解策略、如何提升視障生的影像媒體識讀能力,以及如何藉由故事的趣味性,提供視障者更豐富之視覺知識的刺激,並進一步創造所謂「互文網」的聯繫效果,應是口述影像在讓視障者「聽懂故事」以外更重要的製作思考。而無論從「媒體接近權」、「資訊使用權」或「公共領域」、「公共服務」等角度來看,口述影像服務的目的不只是讓視障者「理解」口述影像節目的內容,更在協助其克服視覺障礙,對整個公共空間的內涵進行一種完整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