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
黃葳威
中文摘要
如何善用無線電波頻率,盡可能地實踐公共利益與公共領域,甚至媒介接近使用權的理想,是各國分配及管理無線電波頻率的主要考量;尤其是核配非商業廣電頻率的重要依據。
在工商業競爭的現代社會,非商業廣播電台的生存空間受限,形同弱勢媒介。鮮有研究針對宗教廣播節目內容進行分析,由於現有宗教廣播節目多屬非商業(non-Commercial)性質的公益頻道節目,與一般市場競爭激烈的商業電台、衛星暨有線電視台所播放的節目有別,因此,這篇論述將分別從公共利益與公共領域、媒介接近使用權,及非商業廣電媒介的意涵等相關文獻,審視現有宗教社區電台―佳音電台節目內容的走向與定位。
本研究關懷的問題包括:佳音電台節目的傳播型式(節目取向、播出語言、開放叩應與否)為何?佳音電台節目的傳播策略(播出型態、播出時段、播出時間)為何?佳音電台節目的實質內容(節目來源、節目類型)為何?
整體來看,從節目取向觀察,佳音電台節目以生活化取向為主,宗教化取向為輔,兩種取向的節目數目也有增加的現象,但生活化節目每周平均播出時數有遞減情形,宗教化節目每周平均播出時數則逐漸成長。節目數目增加,播出時間卻未增加的原因,在於短時間節目也有增長。生活化國語節目雖然增加,但生活化國語節目播出時數則逐漸降低;宗教化閩南語節目與宗教化英語節目播出時數也不斷成長。這反映佳音電台逐漸在調整其宗教化取向節目時數的比例,除原有生活取向外,其宗教化取向的內容逐漸明顯。